方舟子答《南都周刊》记者问(附报道)

8 12 2008年

  1. 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接触互联网的?在哪里接触到的?是谁教会你上网的呢?当时上网就有在留意国内的科技和学术信息吗?

  1991年,我到美国留学不久,就接触到互联网。当时实验室的计算机连着以太网,一开机就自动上网,不需要学,靠自己摸索。当时还没有万维网,资料取阅靠FTP和Gopher,交流靠email和新闻组。当时只有英文的资料,国内还未连上互联网,找不到国内的信息。

  2. 1994年,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想到创办创办第一份中文网络文学刊物《新语丝》?

  1993年,我发现在互联网新闻组上有一个中文组,是当时互联网上唯一一个用中文进行交流的论坛。我发现后不久就开始在那里张贴文章和参与讨论,很快成为其最活跃的成员之一。那个论坛聚集了数万名世界各地的中国留学生,每天有数百个帖子,和现在互联网论坛一样,大部分是灌水,偶尔有一些有价值的帖子,也很快被淹没了。我因此有了在网上设一个比较正式的园地供中文文学爱好者发表作品的想法。当时留学生中已有了一份文摘性电子刊物,我本来建议由他们每个月出一期原创作品月刊,这个建议被否决后,我就开始筹办新的电子刊物,在1994年二月《新语丝》正式创刊。刊物名称很显然是从鲁迅主编过的《语丝》演变来的,网站上的“新语丝”图标也是从鲁迅手稿摘录出来的。

  3. 2000年创办中文网上第一个学术打假网站”立此存照”,是怎么样的想法让你从科普打假延伸到学术打假呢?

  在1999年之前,新语丝网站以文史为主,科普内容不多。由于新语丝网站办了一个“电子文库”,在当时是网上最全的中文文史资料库,所以在国外中国留学生圈子和国内高校中都已有了一定影响。当时我主要在美国,很难了解到国内的情况。2000年情况有了改变,因为那一年国内的报纸纷纷上网了,可以很即时地了解国内的科技和学术信息,发现浮夸、虚假的特别多,有许多还涉及到打着高科技的招牌推销假产品欺骗消费者,但是又见不到有人出来揭露,这才想到不如利用自己手中的新语丝网站来做一点揭露工作,于是就在新语丝网站上设了“立此存照”网页。

  4. 新语丝创办至今,曾经多少次成为被告?当中的胜诉和败诉的比率各为多少?

  迄今针对我或新语丝的案件共有11起:在北京被告过6次,4胜1败,1起未判;在武汉被告过3次,1起败诉,2起未判;在西安被告过1次,败诉;在美国被告过1次,未判。

  5.
有些案子中,您和新语丝网站是败诉的,例如西译案和刘子华案,您是怎么看待法院的判决的?败诉是否曾经令你沮丧,甚至动摇你坚持打假的信念?

  需要说明,败诉的案子都是针对我本人,而不是新语丝的,因为判我败诉都是在国内法庭判的,对新语丝无管辖权。这些案子虽然判决我败诉,但是判决的理由很荒唐,舆论站在我这边,对我来说属于虽败犹荣。原告如果想借此挽回声誉的话,结果适得其反。其实他们也很清楚这一点,只是想通过恶意诉讼给我的生活制造点麻烦,但我现在有律师帮我应诉,有网友组织基金会帮我支付诉讼费用,可以把这点麻烦降低到最低限度。所以败诉不会对我的信念或生活有任何影响,我该干什么还干什么,不会因为怕惹官司、怕败诉就缩手缩脚。

  6. 在你的观点中,科学是什么?近十年来中国的科普状况是否得到了改善?

  科学主要是一种方法和精神,我一直在提倡以探索、怀疑、实证和理性为特征的科学精神。通过普及科学知识和反伪科学,都可以普及科学方法和弘扬科学精神。近十年来中国的科普状况已有了很大改善,伪科学在社会上不像十年前那么猖獗了,电视有了以科普为主的频道,大众报纸有了科普专栏,国外优秀科普著作、期刊也纷纷被引进到国内,这些都是很大的进步,但是做得还很不够,而且在伪科学势力减弱的同时,人文学界还赶西方后现代派的时髦,出现了反科学的思潮来对抗科普。

  7.
学术打假,可能更为敏感,因为面对的可能是知名的学者或学校。您对他们过去的操守或成就完全不考虑吗?只要出现污点,就一点要让天下人皆知?这些所谓”污点”,都得到过什么样的考证和审核,能否举例说明?

  在学术规范、学术道德面前人人平等,不能因为一个人有很高的学术地位或学术成就,就可以容忍其学术不端行为。事实上,一个人的学术地位越高,名气越大,就越应该严格要求之,因为他造假造成的影响会越恶劣,损失会越大。学术不端行为有很多种形式,有的是比较容易认定的,例如论文抄袭,在网上找到相关的论文对比一下就很清楚了。有的可能要多下点功夫进行调查,找相关机构、知情者了解情况才能确定,例如履历造假、实验数据的造假。我举个例子,有多名“中医泰斗”,包括两名中国工程院院士,都自称获得世界闻名的“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虽然通过网上检索可知这是骗人的,但我还是联系了“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的颁奖机构,确认这些人从未获得过这个大奖。

  8. 您曾提到被跟踪或是收到恐吓信,您担心个人和家人的安全吗?您认为为了打假事业,这一切都是值得的吗?

  担心也不能说没有,我近年来比较少参加公共活动,即使有活动也很少在网上预告,就有安全方面的考虑。有些打假涉及到上亿元的经济利益,得提防利益集团的人气急败坏。不过,我不会因为受到恐吓就罢手不干,否则不就让恐吓者得逞了吗?只能是小心一点。

  9. 您能否形容一下自己的网络语言风格?有人说您是一针见血的,也有人说这是网络语言暴力,您怎么看这两种极端的评价?

  对伪科学和学术造假,就应该指名道姓不厚道,不留情面。造假者自己都不要脸了,替他留张脸干什么?我不过是直言不讳地指出了事实真相,就让一些人受不了了,说是“语言暴力”。按我的理解,“语言暴力”应该是指那些不顾事实真相,甚至歪曲、捏造事实,进行谩骂、攻击的,而我的语言虽然锐利,但是从来就是有根有据,注重证据和逻辑的,怎么能说是“语言暴力”呢?那些说我“语言暴力”的人,骂起我来可是一点都不含糊,而且是肆意乱骂,毫无根据地给我扣了很多帽子,才是真正的语言暴力。

  10. 目前新语丝固定的读者大概有多少,都是些什么样的人?上面的专栏作者又是一些什么样的人?

  因为阅读新语丝有网站、邮件列表、RSS、博客、BBS等几种渠道,网站又有好几个镜像点,所以很难准确统计具体人数,综合各方面的数据,比较固定的读者大约有10万名,大约70%在国内,30%在国外,以科研人员、教师、医生、学生为主。新语丝没有专栏作者,但是有一批比较固定的作者,以科研人员、教师、医生为主。

  11.
如果当年没有新语丝的创办,您也没有发声,只是当了一名普通的科普作家。您能想象一下当今的学术界和科技界的情况吗?

  新语丝起到的主要作用,就是把以前只有科研人员才知道的“学术黑幕”给揭开了,让一般公众也都了解到学术腐败的情况,从而引起了社会舆论的关注,同时也对一些造假行为起到威慑作用,对学生、年轻科研工作人员起到教育作用。如果没有新语丝,那么国内对学术腐败的关注程度应该不会有现在这么大,公众也缺少了一个了解学术界真相的窗口,而许多学生由于缺乏学术规范的教育,成为科研人员以后也会参与造假。

  12. 网络空间和平面媒体之间,两者的言说空间和尺度有什么不同。

  网络空间要比平面媒体大得多,它打破了地域界限甚至国界,国内发生的情况能让国外的人即时了解到,国外发表的评论也能让国内的人马上引起关注。网络空间也要比平面媒体自由得多,有着完全的言论自由,可以不受审稿的限制,在某个网站发表不了的言论,可以自己建网站发表,在国内网站发表不了的,可以到国外发表,当然,也由于过于自由,使得网络言论的可信度总体来说不高。网络言论还有平面媒体所无法比拟的其他优势,例如读者反馈非常即时,过去的资料可以长期保存并随时取阅。我认为新语丝网站就是充分地利用了网络无区域限制、有充分的言论自由、反馈即时、资料齐全这些优势,但是又避开了网络言论可信度低的劣势。新语丝网站上的言论之所以比较受信任,是多年来靠自律赢得了信誉的结果。

附:报道
方舟子:不怕惹官司,不怕败诉

2008-12-5南都周刊

提起方舟子,人们脑海浮现的是一个在大多数保持沉默的年代向伪科学和学术腐败勇敢地、恶狠狠地挑战的勇士。方舟子说,对伪科学和学术造假,就应该不留情面,造假者自己都不要脸了,替他留张脸干什么?

南都周刊编辑:吴金 记者 | 华璐   摄影 |
娄林伟

方舟子
职业:自由撰稿人
常驻山头:新语丝网站
影响力指数:★★★☆
入选理由:在网络公共知识分子的话语合奏中,方舟子具有独特的贡献:孜孜不倦地普及“科学常识”。对于一个装神弄鬼的把戏层出不穷的社会而言,方舟子言说的价值不言而喻。

 
  自2006年以来,除了一些公开活动或者会议之外,方舟子尽量避免和公众与媒体直接面对面谈话。数度被跟踪和收到恐吓信,他不无担心。“不过,我不会因为受到恐吓就罢手不干,否则不就让恐吓者得逞了吗?只能是小心一点。”即使在字里行间,你依然能感受到这位“反伪科学斗士”的无所畏惧。

 
  上世纪90年代初期,方舟子赴美国留学,不久就接触到互联网。当时还没有万维网,资料取阅靠FTP和Gopher,交流靠email和新闻组。当时国内还未连上互联网,他无法获取国内的信息。

  1993年,方舟子发现当时互联网上唯一一个用中文进行交流的论坛,并随之成为最活跃的成员之一。那个论坛聚集了数万名世界各地的中国留学生,每天有数百个帖子,偶尔有一些有价值的帖子,也很快被淹没了。他因此有了在网上设一个比较正式的园地供中文文学爱好者发表作品的想法。1994年2月,世界第一份中文网络创作类电子杂志“新语丝”出世。

  那时的方舟子虽然是个学生物的理科学生,心中却放不下对文史的偏爱。他甚至和几个留学生创造了一个风靡华人圈子的MUD游戏《侠客行》。他搭建了游戏程序的全局。

  1996年初,《侠客行》正式上线。同年,一些与科学相关的评论性的文章开始出现在“新语丝”上,这是方舟子第一次有意识地进行科学与伪科学的斗争。当时有人在网络上假宗教之名,企图推翻进化论,还有人大力鼓吹特异功能和邪教。美国某电台请方舟子和该邪教一头目进行现场辩论,该邪教头目最终没敢应战。

  这一年,方舟子28岁。

  1998年,方舟子回国。他开始大量接触到国内的学者以及一些所谓的“科普读物”、“保健产品”。用他的话,“发现浮夸、虚假的特别多,有许多还涉及到打着高科技的招牌推销假产品欺骗消费者”。

  在1999年之前,新语丝网站以文史为主,科普内容不多,在中国留学生圈子和国内高校中都已有了一定影响。2000年,国内的报纸纷纷上网了,可以很及时地了解国内的科技和学术信息,他想到利用自己手中的新语丝网站来做一点揭黑、揭伪工作,于是就在新语丝网站上设了“立此存照”网页。

  自此,风波不断。

  2000年8-9月间,“新语丝”揭发“基因皇后”陈晓宁事件。2001年1月,揭露“核酸营养”骗局。2002年11月,方舟子批判北大“科学传播中心”是“反科学传播中心”。2003年2月,发布“中医骗子论”,为此与中医界人士论战不止??

  一些被方舟子矛头所指的人开始将他告上法庭,针对方舟子或新语丝的案件共有11起:4胜3败,4起未判。
 
  “这些案子虽然判决我败诉,但是判决的理由很荒唐,舆论站在我这边,对我来说属于虽败犹荣。”方舟子认为原告只是想通过恶意诉讼给他的生活制造点麻烦。败诉不会对他的信念或生活有任何影响。“我该干什么还干什么,不会因为怕惹官司、怕败诉就缩手缩脚。”

  “对伪科学和学术造假,就应该指名道姓不厚道,不留情面。造假者自己都不要脸了,替他留张脸干什么?我不过是直言不讳地指出了事实真相,就让一些人受不了了,说是‘语言暴力’。”提起惹人争议的网络言说方式,方舟子保持了一贯的强硬。“毫无根据地给我扣了很多帽子,才是真正的语言暴力。”

 


操作

文章信息

留言

您可以用这些标签 :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ode> <em> <i> <strike> <strong>

CAPTCHA Image
*